兵的大模代的真实型时位A感悟思考一I老

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8 19:12:27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那天站在第九届区块链全球峰会的讲台上,我其实有点忐忑。作为一个专攻人工智能十几年的"老人",面对Web3.0这个新兴领域,反而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。但在大模型这个话题上,我想我有足够的发言权。模型的进化: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记得2007年我刚入行时,AI还是个"小众爱好"。那时候我们还在用CPU跑小模型,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会迎来大模型的爆发?2019年在Google工作时,我们团队的大模型表现远优于G... 。

那天站在第九届区块链全球峰会的讲台上,我其实有点忐忑。作为一个专攻人工智能十几年的"老人",面对Web3.0这个新兴领域,反而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。但在大模型这个话题上,我想我有足够的发言权。

模型的进化: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

记得2007年我刚入行时,AI还是个"小众爱好"。那时候我们还在用CPU跑小模型,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会迎来大模型的爆发?2019年在Google工作时,我们团队的大模型表现远优于GPT2,当时还有点"瞧不上"OpenAI。现在看来,这份傲慢让我错失了很多洞察的机会。

模型规模的增长趋势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比喻:这就像人类追求更高建筑的过程。从1950年代的平房,到现在的摩天大楼,模型参数的增长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。2018年到2021年初,模型规模每18个月就能增长数百倍。虽然现在增速放缓了些,但这场"高楼竞赛"远未结束。

有人担心GPT-4这样的万亿参数模型太烧钱,但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。2020年GPT-3训练一次要400万美元,到2022年就降到了40万。这让我想起2000年代买一部手机的价钱,现在可能只够买杯咖啡。

通用vs垂直:谁主沉浮?

业内一直在争论:是做通用大模型还是深耕行业垂直模型?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当年智能手机刚普及时的场景。iPhone证明了通用设备的可行性,但后来各种专业App也让垂直市场大放异彩。

GPT-1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。它证明了单个模型可以处理多种任务,就像瑞士军刀一样多功能。现在的大模型虽然还不能直接解决所有复杂问题,但只要稍加"拆解",就能展现出惊人的能力。比如GPT-4直接解24点游戏的准确率只有7.3%,但经过简单任务分解后就能提升到74%。

在实际应用中,我看到Duolingo这样的语言学习平台因为整合ChatGPT实现了42%的营收增长。Copilot更是成为了程序员的新宠。这些案例都在告诉我:AI正在改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。

情商:AI的下一个前沿

现在大家都在比拼模型的"智商",但我更关注"情商"这个维度。当前的AI就像个智商超高但情商欠费的天才,回答虽然专业但总少了点人情味。

这让我想起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。早期的搜索引擎都是千人一面,现在的搜索结果却越来越个性化。Character.ai这家公司的案例很有趣:他们把个性化做到极致,用户交互时长达到了OpenAI的7倍。这说明人们渴望更有温度的AI互动。

在我的实验室里,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保持高智商的同时提升情商。2020年我们就推出了一个写作能力媲美GPT-3.5的模型。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服务了200多位个人用户和100多家企业客户,其中包括星巴克、支付宝等行业巨头。

AI+Web3.0: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舞

说到与Web3.0的结合,我认为这就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。大模型提升了生产力,但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配。当前行业面临三个主要痛点:

首先是高昂的训练成本让小公司难以参与。这就好比让每个人都自建芯片工厂一样不现实。其次是推理成本居高不下,GPT-4每次对话要0.6元,比我演讲贵多了。最后是数据隐私问题,三星的教训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敏感数据。

Web3.0或许能提供解决方案。比如通过公链激励模型开源,利用分布式算力降低推理成本,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。虽然前路充满挑战,但我相信这会是场值得期待的变革。

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,我始终相信大模型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,而是成为每个人的贴心助手和智慧伙伴。这条路或许漫长,但值得我们一起探索。

  • Tag:

相关文章

  • 香港稳定币监管的平衡之术:如何既防风险又不扼杀创新?

    当我翻开香港金管局最新发布的稳定币监管文件时,不禁感叹:这帮监管者是真懂行!短短三个月内,他们不仅通过了《稳定币条例》,还一口气发布了6份配套文件,这种效率在官僚体系中实属罕见。监管体系的"三明治结构"香港这套监管体系设计得相当巧妙,就像个精致的法式三明治:最底层的面包是《稳定币条例》,这是法律基础;中间的配料是两套监管指引,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可执行的细则;最上层的美乃滋则是说明文件,帮助从业者...
    2025-09-18
  • 稳定币: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竞赛的华丽转身

    说实话,作为金融行业的观察者,最近最让我兴奋的不是股市的涨跌,而是稳定币这个"野孩子"终于要穿正装了。记得2019年我第一次接触USDT时,就像在逛黑市交易——谁也不知道背后到底有没有足够的美元支撑。但现在,全球监管的大手终于把这个行业拉回了正轨。合规时代的三大看点说实话,美国《GENIUS法案》和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的出台,让我想起了当年支付宝获得牌照时的场景。监管不是限制,而是给了这个行业一个"...
    2025-09-18
  • 美股狂欢背后:谁在为高价买单?

    说实话,看着美股一路高歌猛进,我这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都觉得不可思议。美国股市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,明明已经吃撑了,还能继续往嘴里塞蛋糕。最新的MSCI美国指数市盈率已经飙到23倍了,这可是25年来最夸张的溢价水平。记得上个月和华尔街的几个老友吃饭,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市场完全不顾传统估值逻辑,越是贵的股票越有人抢着买。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疯狂,不过这次似乎有些不同...
    2025-09-18
  • 拆解非洲稳定币迷局:一位金融老兵的真实见闻录

    如果有人问我非洲市场最大的谎言是什么?我会毫不犹豫地说:把这块大陆当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来对待。在我带领Kredete团队走访20个国家、面谈上百位金融界人士后,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感悟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血淋淋的真相。非洲金融市场的三大错觉第一,很多人以为非洲人民都翘首以盼稳定币的到来。实情呢?我们走访发现,当地金融从业者真正需要的是:合规的外汇通道、可靠的结算系统和严谨的反洗钱流程。记得在...
    2025-09-18
  • 渣打香港携手两大巨头布局稳定币赛道,新公司三易其名终落定

    最近金融圈里有个大动作值得关注。渣打银行香港分行联手Web3巨头安拟集团和香港电讯,终于在8月初把酝酿已久的合资公司正式定名为Anchorpoint Financial Limited(锚点金融有限公司)。这可不是普通的企业更名,背后折射出的是香港正在加速布局的稳定币战略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观察者,我注意到这家公司的筹备过程堪称一波三折。从工商注册信息来看,这家公司就像个"爱换名字的孩...
    2025-09-18
  • 加密货币监管风向突变:美联储取消银行加密业务专项监管

    就在上周五,美国金融界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。美联储突然宣布,要关闭去年才设立的"新型活动监督计划"——这个专门盯着银行加密货币业务的"特殊哨所"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长期观察金融监管动向的人,看到这份公告时,我第一反应是:美国对待加密资产的态度,真的在发生180度大转弯。还记得去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银行业危机吗?硅谷银行、银门银行、签名银行相继倒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。当时美联储如临大敌,火速推出这个监管计...
    2025-09-18

最新评论